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芦蒲奏响少数民族村乡村振兴最强音

发布日期:2023-03-24 09:26 来源:阜宁县 浏览次数: [字体: ]

阳春三月,笔者走进芦蒲镇左范少数民族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民族团结心连心、乡村振兴手牵手”过路横幅显得格外醒目。村庄道路干净整洁,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志愿服务蔚然成风,文明实践温润心田......少数民族村处处涌动团结进步新风,散发着和谐文明气息,一幅以乡村振兴为底色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我们左范村共有11个族别,544户,其中少数民族55户,142人。近年来,我们村先后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江苏省评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红石榴家园’等荣誉。目前,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50万元,乡村振兴蓝图正在绘制,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竞相开放,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左范少数民族村党总支书记左栋梁介绍说。

近年来,芦蒲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路线方针政策,始终把党的民族政策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载体,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理论学习,不断提升党员干部对民族政策的理解和认知水平。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村居治理工作,在村居“两委”换届选举时,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党员和群众参选,使民族群众各展所长、各显风采。同时,建立“你有事我帮办”服务机制,推行党总支、村委会、民族代表三方联席会议制度,调动民族群众参与村居民主治理积极性。通过搭建党员之家、工会之家、青年之家、人大代表之家、妇女儿童之家、老年活动之家等服务平台,让大家欢聚一堂,讲变化、讲团结、讲法规、讲帮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民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促进党心民心血脉相连,架起民族团结进步连心桥,逐步形成共建共享共同治理的新发展格局,不断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根基,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烈氛围。

在民族乡村振兴方面,该镇紧紧围绕“做实做大特色产业、做优做好集镇布局、做精做美村居环境”的乡村振兴目标,深入实施强镇富民工程,截至2022年底,左范少数民族村已发展林果产业200亩、蔬菜大棚100亩、家庭规模农场2个、小微企业50个,乡村振兴步伐不断加快。同时,用好用活省市民族帮促资金,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村技能培训中心这个载体,扎实做好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等“一站式”服务,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让一个少数民族群众返贫。两年来,共组织开展家政服务、电动缝纫机、蔬菜种植、特种养殖、豆制品加工等就业技能培训12期600余人次,帮助引导群众就业120人,实现民族群众增收入、集体增积累的“双增”目标。如今,民族团结进步的“石榴花”在左范少数民族村越开越艳。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绘就。

为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精神生活,该镇在民族村建成同心广场、灯光球场、文化室、阅览室等,供群众体育锻炼、休闲娱乐,丰富民族群众的业余生活。镇统战部门还为民族群众购置少数民族特色服装,邀请专业老师传教民族舞蹈,组建少数民族文艺宣传队,持续增强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利用元旦、春节、五一、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举办“民族团结你我同创,美好家园大家共享”座谈会,畅谈改革开放以来的变迁与成就。利用芦蒲烈士纪念塔红色教育基地,举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活动,激发民族群众爱党爱国热情。同时,组织左范少数民族村和芦蒲民族学校共同举办“民族团结心连心、共铸民族共同体”文艺汇演活动,加强少数民族群众和汉族群众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群众之间友好相处、和谐共荣,一起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之歌。

下一步,芦蒲镇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使命担当。紧紧围绕帮助少数民族村在产业发展上做文章,服务民族群众在增收入上动脑筋,促进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让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根植于民族群众心中,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而努力奋斗。

(董加彩  陶书华)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