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阜宁县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68.24千公顷,与2015年基本持平,种植结构呈粮食面积稳中有增,蔬菜面积与去年持平,油料、棉花面积持续下滑的特点。具体情况简析如下:
阜宁县现有水田面积67.2千公顷,旱地22.88千公顷。
(一)、粮食播种面积为125.5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43千公顷,减少0.43%,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总量的74.62%。
1、水稻播种面积58.12千公顷,与上年持平;小麦播种面积5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5千公顷,减少0.91%。
2、大麦播种面积3.9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04千公顷,增加1.03%;蚕豌豆播种面积1.0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03千公顷,增加3%;玉米播种面积4.21千公顷,与上年持平;秋收豆类播种面积3.22千公顷,与上年持平;薯类播种面积1.02千公顷,与上年持平。
(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41.7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05千公顷,增加0.12%,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总量的24.84%。
1、油料作物播种面积5.6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01千公顷,增加0.18%。其中:花生播种面积1.2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01千公顷,减少0.79%;油菜籽播种面积4.41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02千公顷,增加0.46%。
2、棉花播种面积0.07千公顷,与去年持平。
3、药材播种面积0.0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01千公顷,增加20%。
4、蔬菜播种面积32.8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04千公顷,减少0.12%。
5、瓜果类播种面积3.1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07千公顷,增加2.24%。
(三)、其它作物播种面积0.9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02千公顷,减少2.15%。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总量的0.54%。
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0.9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02千公顷,减少2.15%。其中:青饲料播种面积0.06千公顷,与去年持平。
二、播种面积增减变化的特点
(一)分品种看,粮食播种面积均有小幅度的减少,经济作物、其他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均有小幅增加。
(二)从结构看,一是全县水稻和小麦的播种面积112.12公顷,比上年减少0.5千公顷,减少0.04%;二是旱地作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经济类作物面积有所增加。
三、播种面积增减原因分析
2016年阜宁县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所存在的特点,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的拉动。一是加大了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2016年县农业部门通过发放宣传光碟、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大势宣传国家“十项惠农政策”, 使各项惠农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二是加大了惠农政策的落实力度。有关部门对全县双低油菜籽、水稻面积进行了认真核实,确保了水稻良种补贴等政策资金落实到户。
(三)机制的牵动。首先,年初县委、县政府制定了2016年全县粮食生产方案,成立了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与镇(街道)签订了粮食生产责任书,明确了奖惩措施,出台了激励机制,对种植水稻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每亩奖励100元,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其次,是构筑了耕地资源保护机制。土地管理部门加大了各类建设用地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侵占行为的查处,确保了粮食种植面积的稳定。
(四)龙头的带动。舞龙好不好,关键看龙头。2016年,阜宁县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农村经济重要内容来抓,扎实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目前,全县涉农企业有 49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16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建立基地面积10万亩,直接带动订单蔬菜播种面积 14万亩,订单粮食播种面积 10万亩,直接带动 3.47万户农民增收,有效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近几年,阜宁县不断加大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扶持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粮食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为完成全县粮食生产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但还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1、保持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连续性,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的实施,是农民保持粮食生产热情的直接原因。虽然这几年农民对粮食种植热情始终不减,但是政府还须进一步完善支农惠农措施,加大各项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和补助力度,及时有效地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进一步充分提高农民种植水稻、小麦、棉花、油料等农作物的积极性。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稳定农资价格,保证农民种粮的基本收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2、注重农业科技应用,鼓励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阜宁县耕地资源有限,依靠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来发展粮食生产,必将受到瓶颈制约。同时,病虫灾害、自然灾害也时常危害阜宁县的粮食生产。为此,要注重农业科技应用,从我县实际情况出发,推广高效种植模式,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还要继续争取国家资金,积极申报项目,加大农田设施建设,健全植保体系,增强抵御病虫灾害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全县农田逐步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目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粮食综合效益。一是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行“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走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二是要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要组织专班、专人捕捉市场信息,开展促销活动,帮助农民把产品卖出去。三是要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通过农村能源综合利用等多途径技术种养模式,大力发展无公害化、标准化生产,争创绿色食品品牌。